我们都希望孩子有一口流利的口语。每当看到别的孩子镇定自信,举止从容,于众目睽睽之下,以一口自然流畅的口语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时,作为家长别提有多羡慕。而自己的孩子相比之下却显得羞怯不安,象只丑小鸭一样躲在人群中不肯出来,不敢在陌生人面前开口讲英语,甚至在父母、同学面前用英语表达自己都觉得难为情,面红耳赤口难开。很明显,孩子在“开口说”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。那么,导致这种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呢?怎样才能克服这种障碍让孩子用英语自如的表达自己呢?
关于“开口难”问题,主要是由于孩子怕说不好而羞于开口。孩子总认为说出完美(即没有语法错误)的句子才算是口语过关,宁为玉碎不为瓦全,为说出无可挑剔的语句宁可放弃交流机会。
对于羞于开口的情况,初练口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点这样的心理障碍。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口头交流中准确性与流利性的关系。所谓准确性是指语言孩子能够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;而流利性是指孩子口语表达自然正常,在停顿、节奏、语调、重音、速度方面与操本族语者接近或相同。牺牲流利性而片面追求语言的准确性,其实就是过于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,这样往往会使语言交际不能继续进行。要克服孩子“张不开口”的问题,作为家长,除了热心鼓励孩子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,给予相应的积极暗示和言语激励,使孩子逐渐摆脱心态上的障碍外,同时还要让孩子牢记:真正的交际是意义的传递。语法的作用是监控句子的规范程度,为有效地表达意义而服务的。所以不能因噎废食,舍本逐末。认识了这一点,孩子还需要在练习中适当提高对自己语法错误的容忍度,首先养成勇于开口的习惯。教师在组织口语活动的时候,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,把纠错活动放在口语练习结束后的总结阶段。同时,作为家长,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,尝试着跟孩子用英语进行交流,让孩子不断的尝试用英语表达自己,在对自己口语能力的不断确信中找回说英语的勇气和信心。当然,容忍孩子的错误不等于对语言错误听之任之。对于影响意义表达、造成误解的错误,应当立即纠正;而对于不影响意义表达的错误,我们家长可以灵活掌握,选择恰当时机和合理方式进行纠错。
通过这样不断的尝试,孩子的积极性会逐渐提高,他会变得更爱交流和表达自己。这时孩子在语言的流利性上已经不成问题。那么,此时需要避免的一些误解是:孩子可能把流利性作为口语好的唯一标准,认为流畅至上,至于对方是否听懂或接受完全可以不管,认为能不停地说就表示口语水平高,说得快就是水平高,语音语调动听就是口语好,甚至认为所说的英语听起来有美国味或英国味就是口语好。诸如此类的认识都有一些偏颇。
诚然,正确的语音语调是口语表达的基础,能够模仿一口流利的美语或英音也不是容易的事情,滔滔不绝地讲英语更是那些找不着门道的初学者可望不可及的。但是,对于口语已经入门并希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孩子来说,成功的语言交际,应该以语用恰当为标准,即所说的话既符合语法要求又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和说话的场合。语言交流是双向的,一个人口若悬河而不倾听对方的反应,或所问非所答、讲话离题万里,即便讲话人的英语再流利,也不能算作成功的交际。也许有人会说,口语水平悬殊的孩子在一起交谈,这种情况不可避免。可是我们想像一下与外国人谈话的情景,水平悬殊自不必说,但对方总会根据情况或放慢速度、或使用其他交际策略,而根本目的是使双方达到思想的交流,这才是口语训练的最终目标。所以,只会开口还不够,还要学会如何倾听。
由此可见,要想让孩子说好英语,在敢于开口的同时,还要注意一定的交际策略,在用英语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,不仅要有明确目的、清晰合理的内容组织、积极迅速的回应与反馈,谈话内容扣题、语法规范、并与谈话者保持目光交流,形体语言上也要表现出镇定自信、音量和语速适中、语音语调标准等特点。一般说来,孩子语音准确、语调自然流畅、内容丰富、言之有物、反应机敏、连贯性好、语法差错和语用失误较少,就可以算作有较高的口语水平。